菜单

返回

特立独行的舞者

发表于:2004-04-09 00:00:00 来源: 点赞(5102) 分享(5102)
                ——访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胜利                  岳琳 中国汽车报2004年3月30日 选择一个特殊的市场开拓 选择一个特殊的路线竞技 选择一个特殊的机遇求强 选择一种特殊的方式说爱 ……   去郑州之前,特地听了一段常香玉先生地道的豫剧唱腔,只觉铿锵有力,虽无袅袅余音,却让人回味无穷。   郭胜利,标准的河南汉子,直率、严肃,又不乏精明。1987年“误入”车界,一呆就是17年。如今,谈起汽车,谈起那个似乎一夜间红得发紫的郑州日产,在他的眼里,就充满了对战友的情谊。时而点燃香烟,目光游离。随着淡淡烟雾,或许,他的思绪又飘回了10多年前。   1987年和1993年,这是两个让郭胜利永远无法忘怀的两个年代。一次大的调整,一次大的决断,让入行没多久的他,一下子体会到汽车人的艰辛。   郭胜利:1987年,担任郑州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一职的我,接受了一项新任务———组建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。这期间,国家确定了“三大三小”轿车基地,并在政策上回避了“有条件上,没条件下”的原则。听到消息,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。找到何光远部长,我第一次对老领导动了感情。我说,我们的任务是党和国家给的,企业却受到“另眼看待”,我们怎么对几千名员工交代,企业的出路在哪?   记者:但后来你们做东风轻卡(三吨车)也红火了好一阵吧?   郭胜利:一时的火暴掩饰不住未来的隐忧。没有进国家规划,就自己找出路。当时我就想,随着国家体制的变化,对外逐步开放,中国汽车市场不会永远是“三大三小”,而将是开放的国外汽车集团竞争的战场。企业最稳妥的出路,就是与国际巨头实现战略合作,找到技术支撑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们让日产认识了我们,1993年,郑州日产挂牌,但直到1997年,中信中原汽车公司成为郑州日产最大的股东,日产将股比提高到30%,郑州日产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合资汽车公司。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。   记者:记得您说过,17年中最得意的事就是完成与日产合资。   郭胜利:是这样。虽然1991年工厂建成、第一台车下线让很多人流下眼泪,但合资对于企业、地方的贡献,现在看来,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。合资,实现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嫁接,为企业今后的转型、发展搭建了平台。   记者:不能否认,郑州日产合资10年,为日产今天全面进入中国做了很好的铺垫。现在的郑州日产被称为“日产重要的商用车基地”,帕拉丁也有日产“战略车”的叫法,但在当时,一个地域性的汽车企业,能成为日产第一个在中国的整车项目,凭借的是什么呢?   郭胜利:企业准确的定位,超前、清晰的发展思路。这不仅在寻找合资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,合资后,我们选择了高档皮卡为市场切入点,起步艰难却回报颇丰。1994年,我们又最早提出SUV的概念,帕拉丁则成功演绎了这一概念。当初选择皮卡有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。现在,帕拉丁的成功让我们愈发感觉到造轿车是条捷径,但不是惟一的选择。面对不断细化的市场,只要企业把握好定位,做出自己的特色,也能做强做大。今后郑州日产的发展思路,也是如此。   记者:有人把合资中的外方比作老师,中方比作学生。作为日产最早的合资企业,郑州日产向老师学到了些什么?什么时候可以出师?   郭胜利:10年间不断的争取、摸索、体会、消化、掌握,我们学到最多的是日产的管理理念、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模式,可以这么说,日产在产品开发、市场、管理等方面的理念、思维方式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掌握了不少技巧。至于出师,也就是真正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。不仅仅是郑州日产,恐怕国内各大汽车集团也还要至少10年的积累。   中国第一SUV的定位,达喀尔拉力赛的出色表现,似乎一夜之间,帕拉丁让一向不温不火的郑州日产成了明星。郭胜利却说,高档皮卡才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。历经艰难,步履稳健,打下中国高档皮卡市场半壁江山。   记者:风风雨雨过后,您是否对郑州日产的今天感到满意?   郭胜利:说实话,并不满意,速度太慢了。郑州日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经受了磨练,一次次的等待,一次次错失机遇,付出之后,回报却不尽如人意。这也是我最为遗憾的事情。不过,我们不会放弃未来,我们相信,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,今后的10年不会再像前10年那样艰难,企业也好,汽车工业也好,步伐一定会迈的更大更快。   记者:您曾经预见了很多东西,比如:中国的市场迟早是国际巨头的竞技场。如今应验了,您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?   郭胜利:好事。技术、社会的进步,必须是跨越式的。如果不借助先进的技术发展自己,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不负责任。难道真的还让中国停留在那些敲打出来的产品阶段?有人说,外国人来占了中国的市场,我认为,更拉动了中国的市场。没有好的产品,中国的汽车市场不会有今天如此快的增长速度。产品与市场的互动不会停止。   记者:那么,在这场竞技中,中国汽车工业、郑州日产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   郭胜利: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为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中国汽车业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,这是市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。作为日产的重要商用车基地,郑州日产既是中国汽车工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,也是日产全球战略中关键的一环。   记者: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、郑州日产的未来,您抱有怎样的期望?   郭胜利: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50年,发展是必然的,而且速度会很快,它对国家经济的支柱作用是任何行业无法替代的。对外开放使我们的起点越来越高,在更广泛的沟通、交流环境中,中国汽车工业也在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,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,我充满信心。   郑州日产10年间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思路清晰,下一步,我们会努力使与日产的战略合作更为默契。通过结构调整,把握好发展机遇,在细分市场找到新的发展空间,加快速度。成功打出中国第一SUV这张牌后,一待时机成熟,我们会在适当时机占领更大市场。郑州日产前景光明。   郑州日产的员工私下里评价郭胜利“不怒而威”,那些跟了他多年的老职工说他“让人信服”,郭胜利对此颇为自豪,他说:“管理企业最重要的是领导的人格魅力,这一点,我自认为是成功的。”   记者:您会把个人的情感、情绪带到工作中么?   郭胜利:肯定会有影响,所以人到了一定时候一定要让位。我今年52岁,在一把手的位置坐了17年,17年固有的思路会限制企业决策。另外52岁的人惰性大了,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减弱,而30多岁的人却正是向上的阶段,企业交给他们,会焕发勃勃生机。   记者:企业是企业家最好的舞台,这么年轻就离开这个舞台,您不遗憾么?   郭胜利:在历史潮流中,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,企业却始终存在、发展并壮大着。尽管有种种不如意,诸多抱怨,汽车人又怎么舍得离开汽车?汽车作为一个大产业,既让人越做越害怕,又让人越做越上瘾。中国汽车市场空间越大,带给人的想象空间越大。你会想象,在这个空间里,企业应该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。你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很宏伟的目标,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。可能失败,可能结果不尽如人意,但是,仍然有一代一代的汽车人甘心情愿为之奉献一生。如果还有机会,我将不遗余力。   记者:您曾经提出过一些大胆的说法,甚至有些不合时宜,比如您曾公开表示:自主开发不是郑州日产应该做的事等等。您是否担心从这个岗位退下之后,人们如何评说您的是非功过?   郭胜利(大笑):咦,那不怕(河南口音)!人干了一辈子,就是等待别人来评价,这也是寻找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。还是那句话,有付出,就会有收获。 两个小时里,郭胜利第一次笑了。原本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他最后冒出的那句地道的方言,至今萦绕在记者耳边,挥之不去。
阅读:5102
 关注郑州日产

客服热线:400-699-9766

返回顶部
经销商查询经销商查询
预约试驾预约试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