――2007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
[背景介绍]
长 漂
0、 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曾评选出世界25项最惊险的探险活动,长漂排名第二;
1、 1985年3月,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准备出资30万美元购得长江首漂权并准备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漂流长江;
2、 西南交大的电教室教师尧茂书得知此事后在1985年6月独自一人驾驶“龙的传人”号抢在美国人之前下水开漂;
3、 1985年7月,尧茂书在长江金沙江段通迦峡遇难;
4、 85年至86年中旬,美、日、法、加等国探险队分别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漂流长江;
5、 1986年5月27日洛阳人王茂军、郎保洛、李勤建、孙志岭、霍学义、雷建生、杨红林、张军组成“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”;
6、 1986年6月18日,“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”在长江源头下水开漂;
7、 1986年6月21日,“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”抵达长江源头,放筏开漂;
8、 1986年7月,“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”也抵达长江源头;随后肯沃伦退出;
9、 1986年7月27日,杨红林、张军遇难在叶巴峡谷;
10、1986年9月24日,漂虎跳峡;孙志岭遇难;此时,两队商讨过合并漂流的问题并达成一个协议,但合并最终未果,在整个漂流过程中,这种竞赛的隐忧始终未能消除;
11、1986年11月12日下午2时“洛阳队”到达长江入海口,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漂流长江;
12、1986年11月25日“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”到达长江入海口;
黄 漂
0、86年长漂之后,中国的漂流探险达到高潮,目标均指黄河;
1、1987年4月10日,安徽、北京、河南三支黄漂队先后到达黄河源头,分别是“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”、“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”、“马鞍山爱我中华漂流考察队”;
北京青联支持的北京队装备好,算是半官方;河南队是纯民间组织,但有漂过长江的经验;马鞍山队条件差一些;
2、北京队队长于忠元说在筹备资金时考虑过和美国或日本合作,对方开价从30万美元到150万美元逐步增高,并提出了在当时让大家无法接受的要求,“要外国记者随队采访”、“要以对方名称冠名漂流队”、“要有一半美方人员参加”。另外一名北京队队长桑永利拍着桌子大声喊道:“中国母亲河绝不能输外国血!”于忠元说:“这种情绪在当时非常普遍,也很正常,当时进行长漂和黄漂的每个队员都有很深的这种想法。”
3、北京、河南队也曾想过合为中国队,为此赴郑州与河南队谈过此事,但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成功,不过两队约定在漂流时互相帮助。三个队当时互相竞争,都在暗暗努力,希望成为“第一漂”。
4、1987年5月5日,由洛阳长漂队员为主的“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”在黄河源头下水;
5、1987年7月5日,“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”队员杨浩遇难;
6、1987年6月11日,“安徽马鞍山爱我中华漂流考察队”队员汤立波、张建安遇难龙羊峡;
7、1987年6月19日,“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”队员雷建生、郎保洛、朱红军、张宁生4人遇难拉迦峡;
8、1987年9月25日,“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”到达黄河入海口,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漂流黄河的探险纪录;(漂流全程达5464公里,落差达4831米)
黄漂壮举,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,并引发了政府、媒体、学术界、科考探险界、社会公众等社会各界对这一具有社会意义话题的大讨论:当时政府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漂流探险考察活动采取了不提倡、不支持、不宣传、不接待的态度;社会舆论也更多的是不理解,把漂流英雄们的民族自尊心视为狭隘的冲动;但同时事件背后的精神象征以及不畏艰险、开拓进取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,极大地鼓舞着渴望振兴中华的中国人,影响了整整一代人。
作为新时代的您如何看待当年的黄漂?如何看待当年这些年轻人黄河漂流的举动?黄河漂流精神对于当今的人有何意义?
帕拉丁汽车俱乐部作为“2007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”的承办者之一,现推出“我看黄漂”大型征文活动,特别征集――您对黄漂的看法,您的观点将是纪念黄漂20周年最有意义的方式!
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,优秀作品将逐期刊登在帕拉丁俱乐部会刊上,并获得由帕拉丁俱乐部提供的丰厚奖品!
稿件要求:
征稿截止日期:2007年8月31日
篇幅:2000字以内
稿件需注明作者姓名、地址、联系电话、邮编等真实信息
投递形式:
发送E-mail至:
咨询电话:(0371)66322646
地址:河南郑州航海东路1405号帕拉丁俱乐部
“2007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”活动于2007年7月16日正式启动,后续报道请关注帕拉丁俱乐部网站
阅读:5102